姓名:吴巧云
职称:三级教授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吴巧云,女,三级教授,博导,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杰青,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楚天名师。长期从事工程结构减隔震/振控制、噪声控制、健康监测、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相关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省部、厅局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1项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审和主编教材2部;担任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智能建造系列教材编委;参编行业和省部地方标准各1部。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减隔震/振控制、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固废资源化利用等
主讲课程:
1.本科生教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2.研究生教学:《结构动力学》、《工程结构抗震与振动控制》
3.实践环节教学:混凝土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方向)、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
邮箱:wuqiaoyun@wit.edu.cn
近五年学术成果
一、代表作
1.Yanpeng Song, Qiaoyun Wu(*), Jiajing Li, Hui Chen,Yuan Sun. Static Bayesian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 driven by prior information with element displacement residual equation.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25, 147: 116220.
2.Qiaoyun Wu(#), Chunyu Jia, Wenguang Liu, Jubo Sun(*), Chen Xuyong, Hongping Zhu, Wu Di.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a viscoelastic-friction composite damper. Structures. 2025, 75: 108840.
3.Qiaoyun Wu(#), Qingdong Zhang, Jubo Sun(*), Xuyong Chen, Weiping Xie. Research on vibration response a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model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under multiple-source excitation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5, 24: 527-545.
4.Jie Liu(#), Xiangyu Huang, Xuyong Chen, Minshui Huang, Qiaoyun Wu(*). An improved design model for the shear capacity of monolithic uncracked interfaces based on the contribution degrees of concrete and shear reinforcements. Structures, 2024, 65: 106632.
5.Cheng Zhao(#), Ziqing Li, Shuangdi Peng, Jie Liu, Qiaoyun Wu(1,*), Xuyong Chen, Xiong Xu(2,*).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geopolymer concrete carbonation: from impact analysis to model establishment.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2024: e03124.
6.Qiaoyun Wu(#), Renshang Li, Cheng Zhao(*), Xuyong Chen, Di Wu. Concept and behavior of a novel long-period isolation bearing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Measurement, 2024, 229: 114456.
7.Shukai Cheng(#), Kang Chen, Qiaoyun Wu(*), Xuyong Chen, Cheng Zhao, Ziyang Wu. Influence of industrial-grade graphene oxide on macro and micro properties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corporating recycled fine aggrega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17: 135427.
8.吴巧云(#), 刘梓良, 陈旭勇, 许峙峰(*). 嵌于CAD系统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铁道工程学报, 2024, 308(5): 79-86.
9.吴巧云(#), 项复佳, 黄映红, 荆国强, 许峙峰(*). 一维周期基础的带隙解析解及其优化设计研究. 振动工程学报, 2024, 37(5): 780-788.
10.张庆东(#), 吴巧云(*), 荆国强, 国巍, 孙治国. 多振源激励下武汉站振动实测与舒适度研究.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24, 44(4): 808-813.
二、代表性专利
1.中国发明专利. 吴巧云, 代健州, 潘伟杰. 一种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动响应的控制方法. 专利号: ZL201610382130.5.
2.中国发明专利. 吴巧云, 肖诗烨. 一种用于对称双塔楼结构间Maxwell阻尼器优化参数的确定方法. 专利号: ZL201910117428.7.
3.中国发明专利. 吴巧云, 何宛澄, 肖诗烨, 王涛, 潘伟杰, 代健州. 一种基于地震碰撞易损性确定防震缝宽度的方法. 专利号: ZL201711165286.9.
4.中国发明专利. 吴巧云, 贾春玉, 陈旭勇.一种自复位变阻尼变刚度粘弹性及摩擦复合阻尼器. 专利号: ZL202110115407.9. 国家知识产权局
5.中国发明专利. 吴巧云, 李仁赏, 马长飞, 荆国强, 陈旭勇. 一种自适应变刚度三维隔震装置. 专利号: ZL202110776473.0
6.实用新型专利. 吴巧云, 闫慧超, 何宛澄. 混合被动控制结构减震系统. 专利号: ZL201921718744.1.
7.实用新型专利. 吴巧云, 肖如峰. 一种板式橡胶自适应解耦式三维隔震支座. 专利号: ZL202020071174.8
8.实用新型专利. 吴巧云, 肖如峰. 一种自适应解耦式三维隔震支座. 专利号: ZL202020070786.5 国家知识产权局
9.实用新型专利. 吴巧云, 刘梓良. 一种带摩擦摆式三维隔震支座. 专利号: ZL202020070802.0
10.实用新型专利. 吴巧云, 刘梓良. 一种多频段三维复合隔振震支座. 专利号: ZL202022548254.0
三、学术专著
1.吴巧云, 国巍, 吴应雄. 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塔楼建筑地震破坏机制及减隔震控制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10 书号:ISBN 978-7-112-28350-7
2.吴巧云, 丁兰. 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前沿丛书:周期结构弹性波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4.9 书号:ISBN 978-7-112-29311-7
近五年主持项目
1.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性能提升,2025-01至2027-12,2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2478319,多重准零刚度局域共振板的低频宽带多模态减振机理及减振效应,2025-01至2028-12,48万元,在研,主持
3.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子任务,下文号武科[2023]98号,项目编号2023020402010593,水泥基建筑垃圾碳化重构及资源综合利用,2023-06至2025-06,50万元,在研,主持
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项目,2023AFA03,人群-环境-地震耦合作用下综合交通枢纽变刚度三维复合隔振/震研究,2023-06至2026-06,30万元,在研,主持
5.中南建筑设计院科技计划项目,CSADI-2022-03,装配式钢管约束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2023-05至2025-05,28.8万,在研,主持
6.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鄂组函[2021]10号,2021-2023,60万(人才项目)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2078395,交通综合枢纽结构多频段三维复合隔振/震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减振效应研究,2021-01至2024-12,58万元,结题,主持
8.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武城建[2020]27号,基于振动输入功率流的桥梁结构中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损伤识别,2020-09至2022-08,8万元,结题,主持
9.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BHSKL19-07-GF,三维多功能隔震支座的研发及其损伤识别,2020-01至2020-12,25.55万,结题,主持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408443,基于地震碰撞易损性的相邻结构临界间距研究,2015-01至2017-12,27万元,结题,主持
近五年获奖情况
1)2024年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
2)202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1)
3)2023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2)
4)2023年获楚天英才计划“楚天名师”称号;
5)2023年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排1);
6)2023年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2);
7)2022年获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排1);
8)2022年获湖北省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排1);
9)2021年入选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10)2020年获湖北省高校教学团队(排2)。
国内外学术兼职
1)2019-至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2)2021-至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3)2023-至今,绿色建筑、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4)2024-至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5)2021-至今,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6)2024-至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7)2019-2023,湖北省钢结构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8)2021-至今,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专家库高端专家;
9)2024-至今,第二届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0)2025-2027,《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第二届青年编委;
11)2025-2027,《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第一届青年编委;
12)湖北省、江西省、山东省、广东省、黑龙江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